在3月份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太陽級硅及光伏發電研討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官員表示,光伏領域也要調結構并防范產能過剩等問題。出于調結構的考慮,近期國家可能出臺《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從而使得太陽級硅行業更加健康發展。
行業預期,《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主要內容將涉及布局、能耗、環保、監督等眾多方面,多晶硅行業準入門檻可能確定為“產能規模大于3000噸/年,還原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
未來多晶硅產業投資門檻出臺,能否有效遏制部分地方多晶硅盲目、粗放投資的格局?會否對四川現有的多晶硅產業形成沖擊?而以此為上下游產業鏈條的太陽能光伏產業,究竟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作為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常務副會長,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這一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精辟的預測。
記者:從全球市場的供需情況看,2009年國內多晶硅廠商的有效供貨能力達10萬噸,且仍有部分地區的多晶硅項目還在不斷上馬,產能將會繼續擴大,有行業分析師預期全球有效需求僅為6萬噸,遠遠小于供應量,這不是意味著產能可能出現明顯過剩?
劉漢元:天下的商品都可以說它過剩,唯有太陽能光伏不過剩,因為它還沒起步,如果要說起步了,也僅僅是剛開始。因此,簡單說它過剩,是不準確、不科學,而且欠嚴謹的。如果在遭遇金融危機后,在大家一哄而上的背景下,即使出現了短時間的過剩現象,也僅僅是盲目投資所引起的一定時期的、階段性的產能過剩。所以,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在遭遇金融危機的時候,我想政府調控的本意,在于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投資的節奏,這不僅是光伏產業,對任何一個行業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那么出現“產能過剩”的說法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大家的認識不完全統一。因為它涉及很多
自然科學和專業知識以及對能源多方面的把握;第二,整個多晶硅產業是一個高技術產業,它需要很高的自動控制技術,很高的管理水平,很高的設備單機和系統可靠性,才能夠生產出真正符合要求的多晶硅。這些技術掌握在歐、美、日、韓等國家手里,實際上有30-50年。中國前幾十年也在這方面的科技投入上做了很多嘗試,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們未能進入主流應用,算是跟著別人發展了幾十年,而近3-5年來在多方面強大的力量投入和有效的企業運行機制下,干了過去30-50年沒有干成的事情——成功掌握了這項技術并規模化使用。
5年以前,中國生產太陽能電池的多晶硅99%以上靠進口,2009年我們自己就供應了50%的多晶硅,這是個非常快的速度。去年大家就在說過剩了,卻沒有想到去年50%還是要靠國外進口。所以“過剩說”真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今年我們1/3的多晶硅還要靠進口,明年后年能夠自身滿足就很不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