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工大硅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取得新進展
來源:日經BP社 日期:2010-3-12 作者:全球電池網 點擊:
2010年3月10日,在應用物理學會舉行的2010年春季應用物理學會學術演講會的會前新聞發布會上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小長井誠研究小組宣布,大幅提高了利用硅量子點的太陽能電池的開放電壓(Voc)及I-V特性形狀因子(FF)數值。
量子點是指粒徑為10nm左右的半導體顆粒。僅有這種顆粒所在位置會出現像井眼一樣的帶隙。因可通過改變粒徑控制帶隙的大小,因此易于形成多接合型太陽能電池單元。
小長井研究小組一直在研究排列使用硅的量子點形成太陽能電池的元件。之所以采用硅是因為其擅長使用等離子CVD量產的制造方法。但此前并未獲得預期的發電特性。
此次,小長井研究小組的產官學合作研究員黑川康良宣布,通過向位于硅量子點周圍的非晶SiC層添加氧,以防止SiC的結晶化等,元件的Voc和FF值分別達到了518mV和0.51。據稱,此前的硅量子點太陽能電池,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New South Wales University)教授M. Green小組發布的Voc=492mV為最高值。“我們的目標是達到700~1000mV”(黑川)。
FF值較之前小長井研究小組的0.25有大幅提高,如果不考慮短路電流Isc僅為0.338mA/cm2這一點,I-V曲線呈現的特性與太陽能電池的特性接近。“Isc較小估計是因為電流漏到了取代透明電極的n型結晶硅層上”
(編輯全球電池網)
上一篇: 2010年新能源汽車及電池將“井噴”
下一篇: 街頭電動車充電站 可致電池壽命變短
版權聲明:全球電池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
>>相關文章

正在加載評論列表...
本文共有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