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占全球能源總產量的近1/4
◆改革開放30年能源消費以年均5.2%的增長支持了國民經濟年均9.8%的增長
新中國成立60年來,能源發展成就巨大。能源生產基礎設施和裝備極大改善,科技水平顯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能源生產和供應體系;主要能源產品品種和產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生產和供應保障能力極大增強,供給狀況極大改善,供需矛盾極大緩解;能源消費結構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能源節約成效顯著。
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產品品種和產量大幅度增加,供應保障能力極大增強
2008年,我國一次能源的生產能力已達28億噸標準煤,比1950年增長110多倍。其中,煤炭開采能力28億噸,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8倍,居世界第一位;石油開采能力1.92億噸,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500多倍;原油加工能力近4億噸,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300多倍,居世界第二位;電力發電裝機容量7.93億千瓦,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0倍,居世界第二位。
2008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26億噸標準煤,占全球能源總產量的23.6%,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煤炭產量27.9億噸,是新中國成立初的87倍,居世界第一位;原油產量1.9億噸,是新中國成立初的1583倍,居世界第五位;原油加工量3.42億噸,是新中國成立初的2000多倍,居世界第二位;汽油產量6347.54萬噸,是新中國成立初的2350倍;柴油產量1.33億噸,是新中國成立初的8867倍;天然氣產量760.8億立方米,是改革開放初的5.5倍;發電量34668.8億千瓦時,是新中國成立初的806倍,居世界第二位。
能源運輸大動脈建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國能源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能源運輸建設成為能源供應保障的重要環節。1988年修建完成的西起山西大同東至秦皇島港的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重載鐵路,是我國重要的煤炭運輸線。我國“北煤南運”大通道的主樞紐和國家能源進出口重要港口——秦皇島港,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煤炭輸出港和散貨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現代化生態型煤炭碼頭群,年吞吐量超過2億噸;西氣東輸一線工程西起新疆東至上海,全長4000公里,是我國目前建成的距離最長、管道最大、壓力最高、輸氣量最大、技術含量最多輸氣管道工程,年輸氣量12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一線工程的建設完成,極大緩解了東部經濟發展與能源需求之間的矛盾。
電網建設進入大規?缡】鐓^送電和全國互聯的新階段?偼顿Y達5265億元的西電東送工程,是在我國電力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電源、電網建設工程。西電東送工程使我國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形成北、中、南三路送電格局。此項工程的順利完成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電力輸配能力。
能源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
能源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許多技術已居世界領先水平,形成了從勘探開發、工程設計、施工建設到生產、加工 、運輸等較為完整的能源技術體系。
煤炭工業勘探、開采技術和裝備水平顯著提高,已具備設計、建設、裝備及管理千萬噸級露天煤礦和大中型礦區的能力,綜合機械化采煤等現代化成套設備廣泛使用,國有重點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已超過80%。
石油和天然氣工業成為我國具備先進科技裝備、專業配套的現代化能源生產部門,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勘探開發技術體系,復雜段塊勘探開發、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方面的技術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電力方面,60萬千瓦、百萬千瓦大容量高參數火電發電機組得到廣泛應用。2008年9月底,全國已有10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投運。大機組的廣泛應用使我國火電的發電效率大幅度提高。
電力裝備制造業也取得長足進步。超超臨界機組技術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型空冷發電機組的開發應用居國際領先地位,并成為世界上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應用最多的國家。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迅速提高。核電已具備百萬千瓦級設備自主制造、壓水堆自主設計的能力;三峽機組全部國產化,標志著中國電力裝備制造在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發上達到新的水平;水電站設計、工程建設和設備制造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世界小水電行業技術主要輸出國之一。電網建設已經具備建設特高壓電網技術,500千伏直流輸電設備實現了國產化,750千伏示范工程建成投運,正負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電試驗示范工程開始啟動。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近年來快速發展,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增加,能源結構不斷優化
到 2008年,全國水電裝機達1.7億千瓦,年發電量27793億千瓦時,居世界第一位。水電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從新中國成立時的不足1%提高到7.4%。
截至2008年,我國已建立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全國已投產的核電站裝機容量達885萬千瓦,年發電量達684億千瓦時。
到2008年底,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21萬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同時國內風電機組制造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基本掌握了大型風電機組制造技術,已能夠批量生產單機容量1.5兆瓦級的風電機組。
2008年,我國多晶硅材料總產量超過6000噸;光伏電池產量達到200萬千瓦,占全球產量15%;太陽能光伏發電容量15萬千瓦;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達1.25億平方米,太陽能熱水器年生產能力達4000萬平方米,使用量和年產量均居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在一次能源中比重的顯著增加使我國的能源結構不斷優化。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2008年我國煤炭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由76%下降為69%,石油和天然氣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由17%提高為2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9%。
能源節約成效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最近幾年,黨和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能源節約。2006—2008年,全國共關停小火電機組3421萬千瓦,淘汰落后煉鐵產能6059萬噸、煉鋼產能4347萬噸、水泥產能1.4億噸。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逐步降低、余熱余能利用能力不斷提高、能源消費結構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單位GDP能耗逐年下降,2006年降低1.79%,2007年降低4.04%,2008年降低4.59%。
2008年各種能源加工轉換的總效率提高0.82個百分點。余熱余能利用能力不斷提高、能源回收利用成效顯著,2008年,重點耗能企業能源回收利用能量7176萬噸標準煤,回收利用率為2.03%。
改革開放30年,我國能源消費以年均5.2%的增長支持了國民經濟年均9.8%的增長。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噸標準煤下降到2008年的1.1噸標準煤,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節能率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