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原油或者農產品,銅價在6月中旬大幅調整展開反彈后,近期調整幅度則相對較小,這一切均得益于倫敦庫存的連續下降。但是最近庫存下降的趨勢有所改變,倫敦庫存連續兩天出現增加。從中國目前的進口環境來看,中國的大量進口最多維持到7月份,將出現停滯。這樣的背景下,不僅是亞洲地區,美洲地區以及歐洲地區均出現庫存的上升,這個趨勢有可能延續一段時間,時間的長短將取決于現貨商以及投機者在現貨市場的博弈。
從技術形態上,原油價格在6月下旬得到30天均線支撐后再破此均線,并直接下行到60天均線。一旦走平的60天均線無法支撐油價并阻擋其反彈,那么受此影響,銅價也將下行去尋求4800一帶的60天均線的支撐。而后市的發展將受到庫存變化的指引。
3年來,國內夏季進口銅環境出現了連續“克隆”。由于內外價差的大幅扭曲,理論上進口銅將出現6000元/噸以上的虧損,受阻于嚴酷的進口環境,進口商在下半年幾乎無所事事。每年夏季,銅市的反套交易者均獲得高額收益。今年的形勢是否依舊?影響進口環境的主要關鍵,當然是國內庫存的多寡導致現貨價格的疲軟與否。
銅材產量增長率在經歷年初的衰退之后,3至5月份的銅材產量均達到80萬噸以上,這使得4月起銅材產量增長率再次呈現較強的增長態勢。由于上述指標是累計同比增長率,因此這表明今年的精銅消費量也將有不小的增幅。2009年1至5月銅材產量345萬噸,較上年同期的298萬噸大增47萬噸,即使按照65%的精銅使用率,1至5月就需要30萬噸的精銅新增供應量來予以彌補。同時由于2009年初的廢銅供應受阻,因此銅材生產商原先的廢銅替代量也需要精銅來彌補。今年1至5月少進口了100萬噸廢銅,粗略估算,按照25%的折率,約為30萬噸。也就是說支撐今年1至5月的銅材產量多消耗60萬噸精銅。
今年1至5月精銅產量160萬噸,比去年同期的149萬噸增加了11萬噸。今年1至5月進口了大量精銅,達到140萬噸,這比去年同期的61萬噸增加了79萬噸。這表明中國1至5月的精銅新增供應量為90萬噸。
新增的供需相比,供應多出30萬噸。眾所周知,國家儲備局的大量收儲占據了進口銅增量的很大一部分。同時,眾多終端消費商出現一定的補庫行為,而大量的流通商手中也廣泛持有一定的金屬量。因此經過多方的虛擬消化,顯性庫存增加并不明顯。
目前,雖然上海庫存也處于增加過程中,但是近月合約卻顯現出升水狀態,現貨的升水也比較穩定,這表明庫存持有者并未出現大肆的拋售,或者說他們的現貨壓力并不重。進口銅的理論虧損值維持在500元左右。從這個現象來看,出現往年進口銅巨虧的可能性很小。
傳統的消費淡季來臨,關注未來進口銅的數量,庫存壓力的大小最終仍將是關鍵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