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絲網面臨高額懲罰性關稅
美國商務部當天發表聲明宣稱,由于得到政府補貼,中國產金屬絲網托盤2008年對美出口額高達3.17億美元,較2006年增長了49%。這是自10月30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全票通過了對中國無縫鋼管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對中國另一種鋼鐵制品采取的行動。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初步裁定,部分中方相關企業將被征收2.02%至3.13%的懲罰性關稅;另有相當一部分中方企業因在配合美國政府調查方面“反應不迅速”,將面臨437.73%的高額懲罰性關稅。
美國商務部預計將在明年3月份就此案作出最終裁定。
今年6月,應美國金屬絲網托盤生產商要求,美國商務部決定對中國輸美金屬絲網托盤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合并調查。據悉,美國金屬絲網托盤生產商還提出傾銷指控,要求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同類產品征收143%至316%的反傾銷稅。美國商務部將于11月中旬就中國輸美金屬絲網托盤是否存在傾銷作出初步裁定。
按照美國反補貼調查程序,美國商務部裁定主要涉及是否有補貼發生、補貼幅度是多少;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主要涉及是否對美國產業造成損害。如果上述兩機構作出肯定性終裁,美國商務部即可命令海關對相關產品實施反補貼制裁。
事實上,自1996年起,中國就一直是遭受反傾銷調查數目最多的國家,而鋼鐵及其制品更是重點關注對象。這其中,管材又是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品種。數據顯示,2005年-2008年,世界對中國鋼鐵業發起的“雙反”調查、日落復審等貿易保護措施超過90項,其中2008年高達42項,創歷史之最。
鋼鐵行業專家賈良群稱,金屬絲網是鋼鐵制品的一種,此舉表明美對華鋼鐵反傾銷的制裁正在不斷地向整個鋼鐵產業鏈延伸,這應該引起相關行業的重視。
他認為,按照美國的邏輯,因為我國鋼鐵產能巨大,鋼鐵價格低廉,這造成以鋼鐵為原料的下游相關產業具有很大的價格優勢,支持了下游產業不公平的競爭,這些下游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有很強的競爭力,對其相關產業造成了損害。
對于目前形勢,賈良群稱,由于金屬絲網行業在國內過于分散,集中度很小,相關協會應組織相關企業積極應訴,以扭轉目前不利的局面,并防止其他國家仿效美國。
阿根廷對鋼管展開反傾銷調查
同日,阿根廷工業和旅游部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鋼管展開反傾銷調查。
阿根廷此次展開反傾銷調查的對象包括從中國進口的無縫鋼管和焊接鋼管,這些鋼管可用于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外直徑小于10.75英寸。合金鋼管和碳素鋼管、螺旋鋼管和直縫鋼管、冷軋管和熱軋管都在反傾銷調查之列。
自去年以來,阿根廷對中國產品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對雙邊貿易產生了不利影響。阿根廷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報告顯示,今年頭9個月,中國和阿根廷雙邊貿易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7.7%。
中國制造是貿易保護受害者
受美國國內經濟下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及政客操縱等多種因素影響,國際最近頻繁對中國產品實施貿易懲罰措施,“中國制造”正成為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最大受害者。
今年以來,中國出口的鋼材已經遭遇了14起貿易保護調查,其中美國和阿根廷是發起調查次數最多的國家,美國發起了5次,包括無縫鋼管、鋼絲層板、鋼格板、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用鋼絞線、石油管材,阿根廷發起的調查則有3次,分別為不銹鋼餐具和管道附件、可鍛性鑄鐵管及本次的無縫鋼管和焊接鋼管。另外,印度、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墨西哥也對中國鋼鐵產品發起了貿易保護調查。
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國清表示,2008年各國鋼鐵業表現萎靡,中國鋼材遭遇貿易保護的次數有所減少。但到了2009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對中國鋼材實施貿易保護措施有了“集中爆發”之勢。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研究員屠新泉認為,鋼鐵行業和化工行業由于產業特性的緣故,容易受經濟波動的影響,是國際上遭遇貿易保護措施最多的兩個行業。雖說鋼鐵產業已被認為是“夕陽產業”,但世界各國包括美國、日本、歐盟都有自己的鋼鐵企業,而且規模大,就業人數多,工會力量強,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比較大,容易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新能源產業處于“傾銷邊緣”
傳統產業憂心忡忡之際,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也面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有報道稱,正在崛起的新能源產業被歐美列入貿易保護的名單中,因為歐美太陽能企業把業績下滑原因歸咎為中國的低價太陽能。
近期歐美的多家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都傳出不利消息,德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企業Q-Cells SE公司關閉了數條生產線,美國加州最大的太陽能生產企業SunPower正在失去市場份額。
相對于歐美太陽能產業的黯淡,中國太陽能企業則表現突出,同期獲得的訂單出現大幅上升。歐美一些企業認為,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中國產品價格更為低廉,Q-Cells SE公司總裁甚至指責中國商品的價格處于“傾銷的邊緣”。與此同時,這些企業也呼吁本國采取保護措施。
世貿組織(WTO)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我國商品出口額達5217億美元,成為全球出口冠軍。然而,作為一個全球出口冠軍,目前卻已有55個國家通過了將傷及中國出口商品的保護性措施。
專家認為,我國企業必須要增強防范意識,做到未雨綢繆。相關行業應主動了解和掌握我國及國際反傾銷等方面的基本法律知識和相關規則,以及一些反傾銷典型案例,從中積累經驗,掌握技巧,學會應對貿易摩擦。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和防范措施,以便于在發生貿易爭端時能很快利用這些規則作出應對和反擊,提高勝訴的幾率。
